與新冠肺炎(COVID-19)智慧共存—— 但一切仍要「以人為本」

2020-11-16 23:34
BY admin
Comment:0

N.B. This i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yesterday’s editorial. 
當行政長官賀一誠在今天下午任期已過半的立法會發表其2021年《施政報告》時,期望其可以聽從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號召,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來協調「新冠肺炎」(COVID-19)的疫情管控措施與經濟、社會發展。

在今年5月22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的第一天,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強調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並提到:「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引自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內蒙古自治區代表團全體會議,習近平主席講話。)

當然,控制疫情的財政和經濟成本是極其龐大的,更別說人類在疫情當中的痛苦。中國大陸和澳門在抑制「新冠肺炎」(COVID-19)的傳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台灣的表現亦十分良好,但香港仍在努力應對這種病毒。

同樣地,澳門在抗疫方面的成果為本地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這亦是「節儉」必須成為政府施政的指導方針。

政府2021年財政預算案的解讀,確認澳門的經濟狀況明年將繼續「嚴峻」。因此,政府要求議員「開綠燈」,批准政府從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財政儲備中提出265.8億澳門幣的資金,佔其2021年預期總收入960.6億澳門幣的27.6%,而其預計支出為952.1億澳門幣。

一些立法者高聲懷疑政府因疫情威脅而造成(某種)赤字支出或許有可能違反《澳門基本法》第105條,條文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引自《澳門基本法》,第五章經濟,第一百零五條。)

該條文明確指出,澳門特別行政區(通過其行政部門)應「力求收支平衡」。猶記得從1988年到1993年之間,在《基本法》的起草過程中,第105條的可操作性在當時引起了59個起草者的注意。關鍵是,可能在某些特定時間出現特殊情況下,政府可能真的無法實現財政平衡、難以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因此,應仔細考慮在該條文中的措詞,尤其是「力求」一詞。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財政儲備總額約為6,000億澳門幣,這肯定是一個可觀的數字,甚至會使主要經濟體也羨慕不已。但是,大家不應將特區的財政儲備全部誤認為是「未雨綢繆」形式的基金。舉例說明之,大部分的財政儲備是預留來規範當地經濟流通和貨幣供應。因此,「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財政儲備足夠龐大,在沒有任何收入的情況下,仍然能支持多少年的政府年度預算」,這種說法是一種謬論。

根據「以人為本」的原則,2021年預算案已指定83.7億澳門幣用於直接「惠民」措施,例如現金分享計劃、醫療補貼計劃、敬老金、養老金,以及總數達27億澳門幣減、免稅額。但是,本澳的老年貧窮問題依然是這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世界最高的經濟體(2019年為79,977美元)的一大問題。

澳門成為「新冠肺炎」(COVID-19)席捲全球下的一片「綠洲」,以及多月來保持零個案,全賴於政府的一系列管制措施以及澳門人謹守社會紀律。例如,三月至今幾乎禁止所有外國人入境的「封關」措施和本澳居民仍普遍配戴口罩。

澳門需要的是「與新冠肺炎(COVID-19)智慧共存」(與上週五在曼谷舉行的一個研討會標題相似,在我最喜歡的報紙之一——《曼谷郵報》(Bangkok Post)的週末文章中所提及。)該研討會探討將外國遊客的強制性檢疫從14天減少到10天,這項建議將在本週提交給泰國「新冠肺炎疫情控制中心」進行審議。

的確如此,我們確實需要「與新冠肺炎(COVID-19)智慧共存」,原因亦顯而易見——疫情將持續到明年甚至更長時間。

一位《曼谷郵報》(Bangkok Post)的讀者對這篇文章作出了回應,他堅持認為「經濟停頓比任何一種病毒更確實地殺死人們,原因是失業和失業後的貧窮。」該讀者還指出,「『新冠肺炎』(COVID-19)很容易抗擊,但一旦落實,貧困變成一個非常艱鉅的挑戰。」

抱歉,我不贊同這個看法, 儘管我尊重他(或她)的觀點, 但我認為「以人為本」是應對新型冠狀病毒威脅的正確方法。「以人為本」最終亦會令經濟受益,也許短期並不顯現,但是中長期肯定有成效。任何經濟都是人類努力的產物,健康快樂的人們比受「新冠肺炎」(COVID-19)困擾或驚惶失措的人們更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潛在的感染風險仍然太高了,所以澳門在認真考慮得失以後,才取消對遊客和非本地工人入境的禁令。鑑於中國大陸已抗疫成功、成為低風險的「新冠肺炎」(COVID-19)地區,自上月以來,大陸旅客已被允許在不必進行隔離的情況下來澳旅行;這是完全正確的,因為去年內地遊客在來澳門的3940萬旅客中佔近71%。去年佔總入境旅客數量18.5%的香港旅客,只有在其政府正式宣佈香港為低風險地區時,才應被允許毋須隔離進入澳門;在此以前,任何其他事情都是不負責任的。為了利益或我們的健康,兩個特區之間的「旅遊氣泡」(Travel Bubble)仍必須等待。我是說,作為一名現實主義者,我知道讓我們所有人都多等一會更好 —— 即管對於一個「迫不及待」去香港買書的人而言,為了安全起見,仍需耐心等待。

作為一位長期的本地居民,我對澳門的能力感到樂觀,我們能在絲毫無損的情況下克服所有。在1980年代時我還是一個新人,而澳門仍在其發展路上迎接不同的挑戰時,有一位土生朋友對我說:「不管一切如何,澳門依然是澳門。」

僅此而已!
—夏禮賢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